黄山谷先生因访砚来婺源,不期然而然为婺源留下了《砚山行》。

这位“独行侠”为婺源古道增辉添彩,为婺源歙砚叫卖喝彩。婺源,何其幸哉!


(资料图片)

黄庭坚雕像

2021年5月,家住婺源县江湾镇大畈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鸿欣,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拍得清代徐毅手书《歙砚辑考》。

该书不仅记录了黄庭坚《砚山行》全文,还写有题记和留题诗等。当年6月,江西省根石艺美术学会砚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首次重走黄庭坚“步步穿云到龙尾”砚山行活动;次年11月,策划了2022年重走黄庭坚《砚山行》活动,举办了“继往开来”婺源当代歙砚名家作品展……掀起了一股“歙砚风”。

倘若要推选婺源歙砚的代言人,那么,就推选黄庭坚吧。

没错,正是这位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被誉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的北宋名家,世称黄山谷。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选黄庭坚为婺源歙砚代言,其理由是千古名诗《砚山行》。

“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龙尾群山耸半空,人居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森森冷风逼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其间有石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北宋时期,黄庭坚亲往婺源砚山访砚,写下了这首中国砚史上的名诗《砚山行》。

《砚山行》未见刊于清代以前的黄庭坚各类诗文集,此诗最早之出处即为清代徐毅撰写的《歙砚辑考》。

据《歙砚辑考》载,黄庭坚奉朝廷之命到婺源访砚,入宿砚山鲍日仁家,并即兴赋诗《砚山行》赠其留念。《书法报》2022年第21期刊文《带入朝廷扬大义——北宋黄庭坚婺源砚山行初探》阐述,黄庭坚砚山行时间可能在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砚山行》共72行504字,记叙了黄庭坚赴歙砚原产地婺源砚山的见闻和感受,生动详实地描绘了龙尾山地理之险阻、石品之华美、砚誉之传扬,字里行间洋溢着宋代文人对歙砚的热爱和痴迷。

全诗文辞平白晓畅,飘逸疏宕,初读似有李太白《蜀道难》之气势,再读却有陶潜《桃花源记》之意境。其中,“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系赞誉歙石之神笔,为后人论歙砚所必举。

婺源歙砚

行路者,既有“三人行”,也有“独行侠”。

黄山谷先生,或许是“独行侠”吧。他的“独行”气概,不仅开创了江西诗派,也独创了别具一格的书体,赢得了“宋四家”之一的美誉。这位“独行侠”为婺源古道增辉添彩,为婺源歙砚叫卖喝彩。婺源,何其幸哉!

常言道:“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砚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北宋名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生与具者为砚而已。”

婺源是“中国歙砚(原产地)之乡”。因婺源曾隶属歙州(后改徽州),古时“物以州名”,故婺源所产之砚称为“歙州砚”(简称“歙砚”)。据北宋婺源县令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至宋真宗时期,歙砚成为御用的文具。此后,历代相沿,歙砚备受世人重视,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歙砚石材产于婺源龙尾山,又称龙尾砚。南唐后主李煜说:“澄心堂纸、李延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冠。”

黄山谷先生因访砚来婺源,不期然而然为婺源留下了《砚山行》。

除了黄山谷先生,“宋四家”其他三家也对歙砚评价很高。

苏轼《龙尾砚歌》写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米芾《砚史》中歙砚一节,直接以“歙砚婺源石”作标题。蔡襄称赞歙砚:“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间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说:“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此铭从对砚石的赞誉转而抒发对君子“厚而坚”“朴而重”的赞叹,令人啧啧称奇。

婺源歙砚

古往今来,婺源歙砚挣足了世人欣赏的目光。那么,历经了千年时光,砚山的砚坑与歙砚的现状又如何呢?

2006年,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婺源砚山方圆三十里的不大区域里,就有“歙砚发源地”砚山村、“中国歙砚第一村”大畈村、“徽州文教科举世家”济溪村等星罗棋布的歙砚名村。其中,砚山村几乎家家都有歙砚门楣店招,房前屋后“堆石如草垛”;大畈村既是“中国民俗文化村”,也是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江西歙砚艺术之乡”等,可谓荣誉等身。

而今,婺源发展歙砚生产企业(作坊)近500家,各级砚雕人才2000余人,涉砚从业群体万余人。而有文化自信的大畈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村从事砚雕行业人员上千人,打造了“前店后坊”的歙砚文化产业一条街,新建了婺源歙砚文化博物馆,布展了歙砚故乡进士、出土碑刻文物等篇章,让人们触摸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脉和精魂,掀起了歙砚文化研学游的新热潮。

江西省砚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活动。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砚山行》问世后900多年,也即2022年,重走黄庭坚“砚山行”文化活动在婺源举行。参与者在婺源县江湾镇大畈村集合,沿着古道徒步两个多小时,行至溪头乡砚山村龙尾山老坑口。

从政府主官到平民百姓,从家长到学生,从“天命之年”到“豆蔻华年”,大家行走在历史年轮中,行走在文化畅享里,脚踏着一块块青石板,犹如“弹”着钢琴的琴键,耳边不时传来了松摆、竹摇、泉流的阵阵“琴音”,全然不知疲倦,俨然物我两忘……

在徒步“砚山行”的目的地砚山村,其村口有座建于古代而保存完好的单孔石砌“复兴桥”。

好一座复兴桥!试问,乡村振兴,岂能少了文化复兴?

有人建议在“砚山行”沿线的峭壁上石刻“黄体”《砚山行》;有人建议举办“砚山行”歙砚大型论坛,策划重现“叶氏采砚”“官家造砚”“歙砚咏叹”等文化场景,让歙砚“活起来”“火起来”;有人建议将“砚山行”与“赏花游”相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新的引爆点;有人建议将歙砚文化融入曲艺表演,打造新的地方舞台剧目……

在凸显文化自信的今天,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婺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封禁龙尾山各大砚坑,构筑生态保护坚强堡垒。

那么,如何将古砚坑、古作坊、古遗址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如何打造歙砚文化景观村,如何发展歙砚文化研学游,如何延伸歙砚文化产业链,如何提升歙砚产业竞争力,等等,则已然成了砚山村乃至方圆三十里歙砚文化辐射地新的文化课题和文化出路。

歙砚,不只是石头,它们有纹理、有灵魂、有精神。

如何走好新的“歙砚之路”?或许是新时代“黄庭坚”们共同书写的《砚山行》之续篇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