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塘西站位于京九、沪昆、昌福线的交会处,驼峰(地面上修筑的犹如骆驼峰背形状的小山丘,有一定的坡度)是该站运输生产的“心脏”。日前,记者在向塘西站下行到达场看到,南来北往的货物列车整齐排列,20余条钢轨向驼峰会聚。在这里,记者记录下该站下行运转车间连结员忙碌的身影。


(相关资料图)

▲刘利衡手持一根木棍快速解开连接车厢的风管。

一托一拉完成解编作业

“26073次列车推上来了,提钩室准备解编。”电台里传来信号后,记者随向塘西站下行运转车间连结员刘利衡沿着铁轨旁的小路来到作业地点。

尽管天气寒冷,刘利衡却只穿着单薄的工作服,手持一根带着钢叉的木棍。这根木棍用于解开连接车厢的风管,长约2米、重约6斤,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说话间,一列待解编的货物列车被调车机缓慢推上驼峰,刘利衡将木棍伸入车档(连接车厢的部位),精准地判断风管接头的位置,然后凭借巧劲,一托一拉,风管便被顺利解开,一节节车厢越过驼峰的峰顶顺势而下,奔向不同股道。

“利用车辆的重力和驼峰的坡度所产生的位能(又称势能),辅以机车推力来完成解编作业,是编组站解编列车车厢的一种主要方法。”刘利衡指着列车滑行的方向说,“调车机会把列车推向驼峰,当最前面的车组接近峰顶时,就要移开车钩,这时,可利用车辆自身的重力顺坡自动溜放。”

“细心是这份工作的关键”

对于连结员这份工作,刘利衡深感责任重大。

“最近通过驼峰完成解编作业的都是一列列满载年货的货物列车。”刘利衡用夹子把当天作业单夹在衣服上,解编哪节车厢,具体有什么操作要求,工作单上都有备注,“解编是很简单的,难的是货物要在轨道上前进,我们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去解编,弄错了,货物就会发往错误的方向。细心是这份工作的关键。”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刘利衡仍在股道间来回奔忙,穿梭于车厢连接处。至此,记者在这里已采访3个小时,手机上记录的步数超过2万步。

确保每一节车厢安全下峰

夜幕降临,视线不佳,车档处更是一片漆黑,留给连结员解编的时间很短,刘利衡和同事们凭借对推峰速度和风管位置的精准判断,在黑暗中对风管进行“盲解”。

春运期间,年货的运量大大增加,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是刘利衡与同事们的工作常态,但他们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刘利衡说:“解编作业是否安全高效,直接影响全局的车流周转效率。工作虽然很枯燥,但是我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一节从我这里通过的车厢都能安全下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