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多数上班族都是办公室伏案工作,这样久坐不动,又长期缺乏足够运动量,加上习惯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导致肠胃负担过重,肠道提早老化,从而肠道息肉的出现。研究表明,80%-95%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慢慢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5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大肠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症!

美国大肠直肠外科学会指出,大肠息肉通常在例行的健康检查时被发现,是从大肠、直肠内黏膜出现的异常增生,可能呈扁平状,也可能是有柄的突起状。大肠息肉可能生长在大肠的任何位置,但大多出现在大肠左侧与直肠中。

一般来说,按照病理分型,大肠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其中非腺瘤性息肉又包含了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样息肉,一般危险程度不高。

腺瘤性息肉则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40%,而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癌变最低。目前普遍认为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和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虽然大多数的大肠息肉不会转变为大肠癌,但某些类型则可能是癌前病变的征兆,因此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查,以最大程度降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大肠息肉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依靠大肠镜检查来诊断。

大肠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或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以及大便形状和习惯改变等情况。随着肠道息肉逐渐长大,可能会与大便摩擦过程中产生便血。

香港时代医疗提醒,针对以下肠道息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时刻警惕胃肠道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 出现症状者:如慢性便秘、腹泻、便血或粪便潜血者,以及不明原因导致体重下降5%以上者

● 不良生活习惯者:如习惯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饮食者,以及经常吸烟、喝酒、熬夜者。

● 近亲曾患相关疾病者:如父母子女等亲近曾大肠息肉或大肠癌病史,那么其亲属罹患大肠癌的风险会比一般人高,建议从父母亲罹患癌症或息肉的年龄再往前推10年,便是亲属应该做肠镜检查的初次时间

● 50岁以上者:超过90%的大肠癌患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

● 慢性肠道发炎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肠道发炎疾病者,如克隆氏症、溃疡性结肠炎,并且罹患时间长达8年以上,将大幅提升罹患大肠癌的几率。

哪些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大肠息肉?

❶ 大肠镜检查

大肠镜检查是用一支柔软而可弯曲的内窥镜由肛门进入直肠,经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直至盲肠部位进行大肠检查。检查时医生可提取活组织进行化验,有助找出病症原因,或检查某些肠道疾病,如大肠息肉、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

在检查期间如发现息肉,医生会立即将其切除,阻止其进一步病变成癌症,大大减少大肠癌风险。

❷ 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

M3CRC™ 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可侦测肠道息肉的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利用qPCR技术检测鉴别粪便中的微生物标志物M3,并通过独家开发的演算法,便可得出被检者的大肠息肉风险指数、大肠癌风险指数及大肠息肉复发风险指数(通常指数越高代表风险越高)。

此外,M3CRC™ 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94%及85%,相当于大肠镜检查。相比市面上普遍的大便血测试(FIT),M3CRC侦测小息肉的灵敏度更高达5倍。(想了解更多关于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的内容,欢迎浏览:https://cn.medtimes.com.hk/crccore)

最后香港时代医疗提醒,由于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率较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腺瘤性息肉四年复发率达60%左右),因此即使已切除息肉也不能掉以轻心,术后定期复查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