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观测班班长吴巧站在天生桥二级电站厂房高边坡俯瞰电站,虽听不到机组的轰鸣,却能看到河水在晚霞中细细涌动,流向远方……高边坡恢复了以往的精神,如忠诚的卫士,继续着它三十多年来的使命,坚毅的矗立在电站旁,牢牢的守护电站的安全。
高边坡在建成时,和天生桥二级电站引水隧洞等建筑一起,被誉为水电站建设的“地质博物馆”,运行三十余年,经水工管理中心安全隐患排查,发展喷锚边坡出现开裂、渗水等现象。近日,吴巧所在的水工水情管理中心观测班工作人员,经过近八个月的努力,完成了对高边坡的修复工作,不仅消除了边坡垮塌部位滑坡隐患,也让整个调压井南坡排水不畅问题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为“地质博物馆”穿上安全“盔甲”
据观测班班长吴巧介绍,高边坡历经三十多年运行,喷锚边坡表面出现破损开裂现象,破损后的喷锚边坡四处都是灰层泥土堆积,杂草生长茂盛,喷锚混凝土的破损容易造成雨水大量下渗,影响边坡稳定,存在边坡失稳垮塌的风险。
天二公司水工水情管理中心在2020年6月开展的厂区调压井边坡现场巡视检查发现,调压井南坡▽695高程边坡喷锚区受暴雨影响,发生局部垮塌,形成边坡地质隐患,如不及时治理,后续极有可能形成二次垮塌,最终导致局部区域形成塌方等地质灾害。
为确保厂区调压井边坡的安全,水工中心通过前期垮塌部位临时覆盖处理、申请紧急立项、项目施工方案策划、开工手续办理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于2021年8月正式开工实施。
“在边坡整治中,最头痛的莫过于调压井边坡▽680-▽695m高程垮塌部位喷锚处理,该部位边坡落差达到15米,坡面倾斜角度超过70度,且表面全是垮塌后的松散土石层。”观测班班长吴巧感叹到。
同时,10KV厂坝线正好横跨该区域正上方,各种不利因素导致该部位无法开展机械化施工,只能依靠人工进行边坡清理、插筋、挂网、喷锚处理等工作。而如何保证工人在恶劣环境下施工的人身安全,无疑是对观测班最大的挑战。
为此,观测班会同施工方、监理方多次到该部位进行实地勘察,商讨具体的施工方法,编制专项技术方案,通过每日站班会、现场不定时巡查、部分施工节点全程旁站监督、每周定期协调会等多种手段,压紧压实现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及进度管理,仅用时11天,便完成了该边坡垮塌部位的坡面清理、脚手架搭设、钻孔插筋、挂网及混凝土喷锚等工作,及时有效果地保障了边坡的安全稳定。
难题频出,修复过程一波三折
为解决巡检道路窄,“边坡巡检靠腿走、观测仪器靠肩扛”的局面,结合此次隐患治理工作,观测班还对调压井边坡▽600-▽680m高程原人行巡检道进行整治,580高程段巡检道的浇筑又给观测班出了新难题。
“因该部位最大路面坡度超过50度,极大的增加了巡检道路浇筑施工难度。”吴巧说,路面坡度过大的浇筑难度在于自拌混凝土的骨料均匀性和流动性控制,因板料场离该浇筑部位距离超过1公里,混凝土在运抵现场时,因运输过程中的长时间颠簸,已经出现骨料离析现象,同时在斜坡面卸料浇筑过程中,产生离析后的混凝土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顺着斜坡面流淌,最终翻过模板,出现爆模或外溢的情况,且骨料分离后的混凝土也无法满足路面浇筑强度和密实度要求。
面对难题,观测班在实践中找答案、想办法,通过与施工方沟通协调,首先采用商品混凝土替换原自拌混凝土,解决混凝土运抵现场骨料离析的问题,其次对运抵现场的商品混凝土进行浇筑试验,在满足混凝土后期凝固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在提前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混凝土流动性,增加粘稠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斜坡面上混凝土流动性过大的问题,保证了该部位巡检道浇筑质量。
办法总比问题多。在对边坡排水设施进行恢复处理施工过程中,观测班发现部分边坡排水设施年久失修,恢复难度极大。其中有一段不足10米的排水设施被大体量塌方体掩埋,塌方体最大堆积高度超过10米,开挖方量超过2000立方,在开挖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出现二次塌方。
为保障施工安全,观测班多次组织施工方进行现场踏勘,结合现场实际,反复研讨,多次优化开挖方法和开挖路线,通过现场测量、施工放线、开挖边界标定、浆砌石挡墙砌筑与开挖工作同步进行等多项技术措施,确保在实现边坡地表排水设施排水功能恢复的同时,实现了风险可控、效益最优。
跟古董修复一样,这是个“细”活
“高边坡之所以和其他电站建筑一起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电站建设的前辈们挥洒了大量血汗建成的,我们从进厂就学习了这段历史,并被前辈们的工匠精神激励着不断前行。”吴巧说道。作为后辈,我们不能辜负前辈们的心血,一定要细心做好高边坡的修复工作。
观测班本着初心,把修复工作当成一种使命来完成,充分发挥老一辈的工匠精神,在工作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从策划环节开始,就做好统筹,做到‘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保证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班工作人员发挥前辈们的‘工匠精神’。在项目实施前,观测班合理筹划、科学布局,确保施工现场做到“两通”“三同时”。因项目为野外施工,施工质量和进度极易受天气条件影响,观测班将气象跟踪作为项目管控重点,通过每日及时掌握最新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现场施工人员及施工工序,确保了施工现场不因降雨而影响各项工作的安全与进度,有效做到了“三保障”。
经过治理后的调压井边坡,淤堵问题也得到彻底解决,调压井边坡纵横向累计约10km长的排水沟渠终于实现全部贯通。通过开山劈石,优化路线,硬是将原来蜿蜒曲折的仅1m宽的羊肠小道,修筑成宽度超过4m,全长约1.4km的车行巡检道,实现了巡检、观测车辆直达,极大的提升了巡检和观测效率,有效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边坡稳固了、排水设施畅通了、巡检道路优化了,厂区边坡隐患被消除的同时,边坡人工定期巡检工作及观测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整个调压井边坡环境也焕然一新。
从远处望去,重新喷锚加固后的边坡如一件崭新的披风,更衬托出“亚洲第一高边坡”的巍峨雄壮,而山间那一条蜿蜒曲折的宽阔巡检道路,远远望去,则宛若一条洁白矫健的游龙,紧紧的盘踞在苍绿的大山之间!(吴巧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