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炎炎酷暑,滚滚热浪,暑热最是难耐。今人消暑,与空调、冷饮为伴,方式多种多样,古人避暑降温,从住、食、穿、用各方面入手,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早在周朝就有储冰消暑的方法了,《诗经》中就有冬月凿冰存贮的描写,人们冬日将河面冰冻的冰块凿割储存,待到夏日再取出享用,这就是早期的冰窖。到了汉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冰窖取冰,皇室贵族在皇宫内设置了堪比空调房的避暑用房“清凉殿”,古籍中记载,清凉殿“以画石为床,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盛夏时步入其中,清凉无比。隋唐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避暑凉屋,贵族富人将房屋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将凉水送至屋顶水罐储存,凉水沿屋檐四周顺流而下形成水帘,凉风缓缓送至屋内,消暑效果极佳。此外,古代还有类似现代冰箱的一种储冰容器“冰鉴”,通常是青铜或木质的方形箱状容器,可存冰储冰、散凉消暑。

到了宋朝,制冰技术得到发展,冰块不再是贵族独享,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民间甚至还出现了冷饮冰水的专卖店。宋代的冷饮种类十分丰富,《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中就记载了各式各样的冷饮,人们将牛奶、果汁、冰块等物品混合调制,盛夏时节,清爽的冷酒、冰凉的糖水、爽口的刨冰,都是宋人喜食的冷饮。诗人杨万里的“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写的就是南宋时一种名为冰酥的冷品。元代,蒙古人将牛乳和冰雪混合,制成冰雪状冷饮食用,入口爽滑绵软。明清以后,冷饮的品种更是琳琅满目,品质也越来越高。

现代人夏季身着短裤短袖,古人的夏季着装也并非宽袍长袖、层层叠叠,他们讲究顺应自然,冬着厚、夏穿薄,夏日贵族披薄如蝉翼的丝绸衫,平民着轻薄透气的麻衣布。周代人们即利用草本植物茎蔓里的纤维织成葛布制作衣服,凉爽清透。先秦时候,胫衣配长袍外罩是当时人们的常见搭配,胫衣只有裤管,没有裤裆,与如今的开裆裤、吊带袜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裤子最初的原型,穿上透气凉爽、轻便舒适。唐代人奔放热情,新潮凉快的“半臂装”颇受青睐,“薄罗衫子透肌肤”,薄、透、露的纱衣颇具风情。唐代《簪花仕女图》中的美人长裙裸肩,身披大袖轻纱罗衫,柔润的肩臂若隐若现,可见唐代夏季衣物的轻薄透气。此外,古人还专门制作了一种降温隔汗的服饰“竹衣”,竹衣由细竹管珠编制而成,能够间隔身体与衣物,穿上后凉爽舒适,是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祛暑降温服装,但因其工艺繁琐、制作精细,通常是贵族富人的专属用品。

古人讲究修身养性,在夏季,扇子和瓷枕是居家纳凉的必备之物。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称其为“摇风”,还有人为之起名“凉友”。古代常见扇子种类有团扇、折扇等。团扇至迟西汉时出现,又称罗扇、纨扇,形状多“圆如满月”,有圆满之意,同时还有方圆形、梅花形等样式。折扇出现的时间较晚,明朝开始广泛流行,用时散开,收则折叠,藏于怀袖,携带方便,扇面可题诗作画,扇骨可镂雕琢刻,一直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

瓷枕也是古人的消暑神器。顾名思义,瓷枕是陶瓷制作的枕头。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推测应是仿玉的青白釉瓷枕。瓷枕是古人夏季卧房卧榻上常用的陈设,谓其有“质坚而又清凉心肤,爽身怡神”之用。最早的实用陶瓷枕出现于唐代,经北宋发展,至金元时期广为流行。如安阳博物馆收藏的白釉黑彩婴戏图瓷枕,为金代制品,呈长方八角形,枕面前低后高,周边出檐,两端翘起,中部略凹。胎质灰白,全器除底部外均施以乳白色化妆土,并用黑彩装饰。枕面中心是宋元时期常见的婴戏图案——童子执扇图,图中童子头梳双髻,上身穿交领窄袖长衣,下身着宽肥长裤,腰系丝带,童子右手执扇,躬身前倾,似在扑打飞虫,颇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意味。瓷枕四壁绘卷草纹饰,笔力苍劲,底部押印的“张家造”款识,是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界最负盛名的瓷枕作坊。

古人懂消暑,从堪比空调房的清凉殿、凉屋等纳凉建筑,到品类繁多、滋味美妙的冰水冷饮,从薄透轻露的半臂服饰,到生风取凉的摇扇瓷枕,古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在酷暑中达到“冰肌玉骨,清凉无汗”的状态;古人有情怀,“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白居易道出了古人“心静自然凉”的超然心境,“烦夏莫如赏夏”的洒脱,为暑热逼人的天气增添丝丝清凉。(作者单位:安阳博物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