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这是值得湛江人欣喜的日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与湛江湾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将林君院士工作站设在了湛江。当天,林君院士工作站在湛江湾实验室揭牌,为湛江海洋科学研究注入了动力源泉。
作为我国著名的勘探地球物理与探测装备专家,林君院士在海底探测仪器、资源探查仪器、工程与环境物探仪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多项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和开拓性工作。林君院士深耕地球物理勘探研究近半个世纪,此次是他首次在校外建立院士工作站,他将目光对准了湛江。
众所周知,广东省级实验室众多,且不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明显优于湛江,林君院士首个校外院士工作站为什么会选择落户湛江?随着工作站的建立,未来林君院士的团队将如何为南海勘探地球物理与探测装备研究贡献新的科技力量?10月20日,林君院士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他的“湛江故事”。
因科研项目与湛江结缘
1978年,24岁的林君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地质勘探专业最高学府长春地质学院,从此开启了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大门。1982年毕业后,林君留校任教,此后一直深耕勘探地球物理与探测装备研究,在地学仪器与信息技术领域颇有建树。在海底探测仪器、资源探查仪器、工程与环境物探仪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多项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和开拓性工作。
作为现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学部长,林君先后培养了72位博士研究生,优秀的门生已经成为全国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林君也成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11月22日,林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在与中海油开展某项目研究合作过程中,林君首次踏上湛江的土地。2019年,林君院士的团队负责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电磁式可控震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此与湛江结下不解之缘。
湛江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优势在哪里?
深耕地学仪器与信息技术领域数十载的林君,多年来,由于科研成果丰硕,收到了多地政府、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但务实、严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他,把心思全部放在了科研项目上,甚少“抛头露面”,一再拒绝对方的邀请。这次为何会青睐湛江,将自己首个校外院士工作站设立在湛江?
林君院士告诉记者,通过2019年的项目合作,湛江湾实验室与自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个项目聚焦首台套海洋可控震源装备的研发,目前已经完成样机研制,样机的工作频率、勘探深度等核心技术指标上优于国外水平,电磁式可控震源有望提升海洋矿产及海洋油气探测精度,可为广东省发展海洋油气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因为这个项目,林君对湛江海洋地质勘探优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林君看来,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成熟的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以及中海油等企业在湛江的投资布局优势,是湛江优于其他地方的不可比拟的优势。
林君告诉记者,地球物理勘探是石油开采的基础条件,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对南海的大规模开发也提上了日程。南海的石油资源丰富,目前自己负责的许多海洋项目,都与南海开发密切相关,湛江背靠南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也是海洋科研宝贵的资源优势。
而最吸引林君的,还是湛江市主要领导对领军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倾力引进,以及中海油等企业在湛江的投资布局优势。
1994年,林君与其团队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从原来聚焦陆地、空间领域,延伸至海洋领域。这些年来,林君与其团队在海洋领域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学术成果丰硕,但林君坦言,如何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是他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中海油对南海石油勘探先进技术有现实需求,这也为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中海油以湛江为依托,深度开发利用南海的计划,给了林君选择湛江的决心。
而海洋、电子技术等领域人才汇聚的优势,也是林君看好湛江的决定性原因之一。“人才是城市竞争的第一资源。再好的项目,也需要人来操作、执行,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需要稳定的科研队伍配合参与。我的团队远在吉林,本地拥有成熟的科研队伍非常必要。而湛江有多所高校,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的科研队伍恰恰给我提供了人才支撑。”林君说。
为南海海洋开发作出贡献
林君向记者介绍了湛江湾实验室林君院士工作站未来的发展规划,未来,他和他的团队每年驻湛数月,双方将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合作。
通过建立湛江湾实验室林君院士科研团队,围绕绿色能源中心重点研究方向,开展海洋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智慧油田建设、磁测关键技术与应用三方面攻关,还将共同向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申报设立广东省院士工作站。
同时,工作站将与实验室一道找准“卡、缺、精”方向,聚焦“首台套”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相控阵列控制技术研究,攻克震源自平衡、能量传导及耦合结构等技术难题,研制低频大功率阵列式超高分辨率海洋可控震源系统,推动海洋矿产资源高精度探测技术与设备示范应用。开展智慧油田开发一体化新技术研究,攻关油气田智能监测与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开展海底光纤地震智能观测网技术的研究,开发分布式光纤温度、应变及振动传感技术,开展永久式光纤长期监测,实现油田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高灵敏度超导磁测技术研究,攻关水下液氮自循环、水下无磁液氮杜瓦承释压等技术难题,研制高灵敏度超导磁测系统。开展深拖式三分量磁测与水下目标体磁测数据快速处理及解释方法研究,实现目标体的快速定位及跟踪。与湛江湾实验室共同开展分中心条件建设,推动实验室海洋电磁式可控震源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的加入势必为湛江湾实验室的发展带来全新的科研动力。未来,林君将定期在湛江开展学术交流,为湛江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人才。同时,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落地湛江。
记者手记:
林君院士,高挑清瘦,虽是花甲之年,但精神矍铄。从1978年入读长春地质学院,他已在勘探地球物理与探测装备领域深耕了将近半个世纪。2019年11月22日,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尽管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但是林君院士却非常“低调”。在网络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上关于林君院士的消息却不多。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们这一辈人习惯了做实事,面对镜头总有点不适应。
在当天的采访过程中,面对记者提出的“未来畅想”,林君院士反复多次强调:“能做出成果才是最实在的。”让记者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身上那份沉着务实。
也许正是林君身上的那一份“做实事”的态度,让他看到了湛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也让他放弃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市的邀请,选择到湛江这块“资源优势突出”的热土来沉心研究。
林君选择到湛江,彰显了其全心全意搞科研的决心无疑,但如果湛江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缺少成熟的科研研究土壤,想必对林君等务实的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随着林君团队的落户,湛江的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即将显现,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队伍会落户湛江,为南海海洋科技开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