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西县城的宾馆内,发生一起凶杀案,两人遇害,凶手逃之夭夭。
警方在现场找到100多块纸屑碎片,上面有一些奇怪的文字和数字。
几个小时后,技术人员拼凑出了纸张的全部内容,是一份宴请名单:
“县城客人名单”一共有8位,“乡下客人”名单有18位,每个人都有编号和联系方式。
诡异的是,名单后面还记了一些物品,比如水果刀、铁棒、枪。
宴请客人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
就在这时,警方发现,宾馆里的两名遇害者,就是县城名单的前两位,而下一位......
不好!这分明是一份死亡名单!
警方立马出动,开启了惊心动魄的追凶之路,可一切似乎已经为时已晚......
宾馆惊魂
2013年3月26日下午,广西罗城,一家宾馆的服务员,慌张地拨通了报警电话:
“这里有人死了,你们快来!”
接到报案后,警方立刻赶到现场,在7楼标间的床边,发现了一具男尸。
死者20岁左右,死亡时间大概在上午11点左右,致命伤在头部,被钝器击打而亡。
现场混乱不堪,血流成河,到处都留下了激烈的打斗痕迹。
在床上,警方发现了令人胆战心惊的东西:一枚子弹和一个手枪枪套。
现场没有找到枪支,说明凶手已经持枪外逃,这是极度危险的事,必须尽快将其捉捕归案!
就在这时,办案民警用灯具照亮床底,竟然发现床下有一双脚!
他究竟是谁?又是死是活?如果是犯罪嫌疑人,那他手里还有枪,对于在场的民警来说,这是敌暗我明的危险状态。
因此,民警们迅速撤退,来到隔壁房间商量万全之策。
做好武装戒备后,警方再次进入案发的标间,随着一声令下,众人齐将床垫迅速掀开。
接下来的一幕令在场的民警大吃一惊:又是一具男尸!
死者年龄大约40岁,也是头部被钝器击打致死,死亡时间在上午10点左右,比另一个受害者早1个小时。
小小的房间,居然在短时间内发生两起命案,难道宾馆的服务人员没什么察觉吗?
女服务员解释道:“早上9点,我打扫楼道时,听到房间里乒乒乓乓的,我觉得不对劲,于是敲门问房客一切是否正常,他很淡定地说没事。”
后来,她把这件事告诉值班的经理,经理也是一名女性,所以两人不敢贸然行事,等到下午房间里没动静了,她们才以“打扫卫生”的名义,开门进去查看。
结果刚进去两步,她们就看到了尸体,吓得花容失色,赶紧报了警。
既然上午9点就有打斗声,会不会是两名死者互相搏斗,最终同归于尽了?
警方首先排除了这个猜想,因为两人都是头部被钝器所伤而死,现场没有找到凶器,也无法解释消失的枪支。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现场还有第三个人,这个人就是凶手!
死亡名单
很快,警方确认了两名死者的身份信息。
年轻的小伙叫小伍,床底下的中年男人叫谢军,都是县城本地人,据两人的家属反映,平时没有与谁结过仇。
警方调取了宾馆的监控视频,终于有了重大发现。
上午9点59分,两名男子并肩走进了案发的标间。
根据身材判断,右边的男子是死者谢军,而左边的男子头顶有些秃,显然不是小伍,那他很有可能就是凶手。
这个秃头男人是谁?跟谢军又是什么关系?
按理说,只要他办理了入住登记,宾馆就有他的身份信息,可万万没想到,这天宾馆的登记系统恰好坏了。
警方只能抓紧时间询问宾馆工作人员,毕竟嫌疑人有枪,晚一秒,就可能多一名受害者。
还好,宾馆前台对该名男子有些印象:微胖,头发有点秃,本地口音。
“他大约早上7点开的房,而且一下开了三间房,所以我印象比较深刻。”
嫌疑人为什么一下开三间房?
警方随即来到另外两间标间,奇怪的是,里面空空荡荡,一切如常。
就在这时,民警又有了新发现。
在案发现场的垃圾桶里,有一堆被撕碎的纸屑,上面有数字和文字,像是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
在一片纸屑上,民警隐约看到了“谢军”二字,为什么纸上有死者的名字?
民警认为这是重要线索,便将纸屑全部收集起来。
总共100多片碎纸,大部分都被垃圾桶里的水泡过,又软又模糊,字迹难以辨认。
办案民警只好把纸屑带回警局,用专业的仪器烘干,再交给技术人员处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下午4点,技术人员终于把纸屑拼凑完整,还原了原本的内容。
原来,这是一份名单,分为县城客人和乡下客人,总共26个人,后面还写了相应的联系电话。
除人名、电话外,还有相应的时间,比如“10点”“11点”,纸张上还记录了一些奇怪的词语:“枪”、“衣物”、“香水”、“开三间房”......
按照这些词语,警方判断,这就是嫌疑人所写,因为他的确开了3间房、还随身携带了枪。
事已至此,办案民警终于明白,与其说这是一份请客名单,实际上更像一份杀人计划书:枪是武器,衣物用来伪装,香水可以除血腥味。
而这26个名字,不是他请客的对象,而是他行凶的目标!
警方马上查看名单上的人,在“县城客人名单”中,总共有8人,第一个是谢军,第二个是小伍,这两人已经遇害。
而下一个名字是......老戴!
火线追凶
名单上的前两名客人已经遇害,接下来,凶手应该会去找第三名客人,老戴。
警方意识到大事不妙,幸好,在“老戴”的名字旁,有他的电话号码。
民警一边拨打老戴的电话,一边在公安系统查找他的个人信息和家庭地址。
查询的结果令人吃惊:老戴竟然是死者小伍的父亲,他应该还不知道儿子遇害的消息,否则早就找到警方了。
既然老戴不知道儿子已经遇害,那他应该也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危险。
警方必须赶在凶手杀害老戴之前,阻止这一切!
办案人员立即出动,前往老戴所住的地址,在这期间,也给他打了无数个电话,可始终没人接听。
当警方来到老戴家时,只有老戴的老父亲在家,他告诉办案民警,老戴并不在家。
“他中午12点接到电话就出去了,说是要去柴虎山打猎,还带上了猎枪和猎犬,是开车去的。”
听到这话,办案人员又担心又紧张。
毕竟现在已经下午5点,距离老戴出门过去了五个多小时,想必是凶多吉少了。
但警方没有放弃,而是一路飞驰直驱柴虎山!
山路崎岖复杂,却没能阻止办案人员紧迫的决心。
终于,在山脚下,警方找到了老戴的小汽车,可车内空无一人,说明老戴已经上山了。
办案人员立刻上山搜寻,可是,在茫茫大山中,寻找一个人谈何容易?
直到傍晚6点多,警方依然一无所获,警犬都因为体力消耗过大而频繁喘息。
就在众人疲惫不堪时,警犬突然狂吠起来,而且朝着一个方向猛扑。
原来,警犬发现了一只猎犬,而就在猎犬附近,警方找到了老戴的尸体。
他们还是来晚了一步。
老戴的致命伤在头部,被钝器击打而死,和前两位死者一样,显然,都是同一个凶手所为。
更可怕的是,老戴的猎枪也不见了,相当于凶手现在有两把枪在身。
办案人员十分焦急:名单上的前3人已经遇害,如果还抓不到凶手,剩下的23人则处在极度危险的境地!
现在,警方要做的,就是预判凶手的下一步:他会先找谁动手?
就在这时,细心的民警发现,在死亡名单的最后,还有一句可怕的话:
“不管男女老少,看到一个毙一个。”
看到这句话,办案人员心惊肉跳,抓住凶手迫在眉睫!
警方反击
接下来的时间里,警方一边给死亡名单上的人打电话,一边猜测凶手的下一个目标。
按理说,凶手应该会按照名单的顺序,对“第四名”客人下手。
可办案人员仔细分析了每个客人的地址,发现第四名客人距离当地太远。
从犯罪心理上分析,凶手在每个客人后面标注了作案时间,说明他很注重时间管理,绝不会浪费时间。
为了避免路途耽误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就近杀人。
警方搜索了离柴虎山最近的客人,那就是腊洞屯的许主任家。
更重要的是,名单中的“乡下客人”,大部分都是腊洞屯的村民,如果凶手来腊洞屯,就可以一举多得。
因此,警方顶着巨大压力,决定先赶到腊洞屯。
晚上7点半,办案人员敲响了许主任的家门,开门的正是许主任,还好他安然无恙。
警方迅速说明来意,并问道:“你知不知道,谁跟全村人都有仇?”
许主任思考片刻:“那就只有覃文会了。”
警方拿出宾馆的监控截图,给许主任辨认,许主任确定他就是覃文会。
事到如今,警方终于确定了嫌疑人,办案民警判断,覃文会要么进村屠杀,要么在公路上坐客车逃跑。
因此,警方兵分两路,一路拦截检查客车,一路在村口守株待兔。
渐渐地,1个小时过去了,天色黑沉下来,却始终不见覃文会的身影。
难道警察的判断失误了?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几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黑夜!
枪声应该是从腊洞屯的河边传来的,警方循着枪声,迅速赶往事发地。
警方赶到时,河边只有一个呼救的村民,覃文会已经消失不见。
村民老陈惊魂未定,慌张地告诉警方:“刚刚我在河边电鱼,有个人走过来,天太黑了,我还没看清楚,他就朝我开了两枪。”
还好他没被子弹打中,马上就拿起电鱼器反抗。
“我本来想电他,结果在打斗中,把他的枪打断了,他就马上跑了。”
警方观察现场,的确发现了断掉的猎枪,还意外地发现了一把小手枪,可能是凶手在搏斗过程中掉落的。
这就意味着,现在凶手没枪了,危险性降低了很多,在场的警察松了口气。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警方加强部署,一方面守护村庄,一方面检查来往车辆,相当于凶手杀也杀不了,跑也跑不脱。
晚上9点多,当地派出所接到了一通电话。
“我是覃文会,我自首了。”
当警方得知这个消息时,并没有放松警惕,如此凶残的犯罪嫌疑人,决不可掉以轻心。
警方在电话里告诉覃文会,让他丢掉武器,在指定的地点举手投降。
不久后,覃文会果然出现在约定的地点,警方立刻上前控制住他,他丝毫没有反抗。
就这样,一天害了3条人命的犯罪嫌疑人,终于落网了。
那么,覃文会为什么会制作这样一份死亡名单呢?
犯罪动机
被抓捕归案后,覃文会向警方交代:“曾经我也是个好人。”
原来,覃文会以前是腊洞屯的小学教师,为人和善老实,还被评为高级教师。
但老师的工资很低,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看着身边人一个个做生意发了大财,他的心里也开始痒痒。
直到2003年,当地林业改革,林场允许私人承包。
覃文会看准时机,拿出所有积蓄,和朋友一起承包了一处林地,很快,他就赚到了翻倍的利润。
尝到甜头的覃文会,开始肆意扩张规模,先后购买了8000多亩林地,还开了木材加工厂。
在腊洞屯的村民眼中,覃文会成了一个大老板,在县城买房买车,生活滋润。
可惜好景不长,覃文会的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
他说:“我很后悔认识他们,他们根本不是我的朋友。”
覃文会所说的“他们”,就是死者谢军和老戴,在覃文会的生意做大之后,这两人就要求跟他合伙。
说是合伙,但谢军和老戴没有往公司投一分钱,还以覃文会的名义到处借高利贷,不管生意赚不赚钱,他们都要求分红,纯属强盗行为。
后来,覃文会鼓起勇气,拒绝再跟他们合伙,没想到反被两人打了一顿。
而不断扩大的规模,也让覃文会负债累累,他前前后后欠了100多万,只能到处借钱,希望能挽救自己的事业。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成了压垮覃文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久前,覃文会承包了腊洞屯后面的一座山林,种了速生桉树。
村里人听说这种树木会破坏水源,便不让他种,覃文会没有听从村民的劝告,反而一意孤行,坚持种树,他的行为激怒了全村人。
很快,70多个村民全部上山,把覃文会种的树全部拔了出来。
这不仅让覃文会投入的8万块打了水漂,更摧毁了他挽救事业的希望,也激起了内心的恨意:
“只有杀死他们,自己才有活路。”
正是这样,覃文会写下了一份计划周密的死亡名单,包括谢军、老戴、腊洞屯的主任、村民等等。
3月26日上午9点,他在县城宾馆开了三间房,然后打电话请谢军来商量合作的事,谢军果然中计。
在标间里,覃文会用铁棒捶死了谢军,随后清理现场的血迹,把尸体转移到床下。
不久后,他又打电话给小伍,以同样的理由和方法,杀害了小伍。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服务员听到了房间里传来的打斗声,但出于恐惧,没有敢强制开门查看情况。
覃文会来不及清理现场,离开了宾馆,马上打电话给老戴,约定一起去柴虎山打猎,老戴欣然同意。
柴虎山人迹罕至,按理说,下手应该很容易,可老戴带着猎枪,覃文会没有冒然进攻,而是趁他低头挖竹笋的时候,用铁棒砸死了他。
事后,覃文会迅速下山,准备弄死腊洞屯的许主任,因为许主任是最先阻止他种树的人。
经过腊洞屯外面的河边时,他遇到了一个村民,二话不说就开了枪。
覃文会说:“腊洞屯的人,都得死!”
狠话放出去了,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枪法太垃圾,连放两枪居然都没打中目标,反倒被彪悍的村民用电鱼器打掉了枪。
没了武器,覃文会马上怂了,赶忙仓皇逃窜。
他躲在树林里,眼睁睁看着到处都是警察,自己又没有武器,心里陡然升起一股绝望。
在树丛中漂泊了一会儿,他的脑子里浮现出很多人和事。
想到自己以失败告终的事业,想到家里上百万的负债,想到无辜的妻儿,想到自己的罪恶......
覃文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穷途末路。
泪水中,他拨打了报警电话,决定投案自首。
经验教训
覃文会可怜吗?
可怜。
一个高级小学教师,一个曾经村民口中的“好人”,一个努力赚钱养家的男人,却被贪欲所害,为了钱财,丧失了基本的人性。
但最可怜的,还是那些无辜的生命。
小伍遇害时才20岁,先前一直在县城学车,不知道覃文会的遭遇。
为什么他成为了第二个死者?
覃文会说:“小伍是老戴的儿子,年轻气盛,如果知道我杀了他爹,他肯定要报复我,斩草要除根!”
可见,覃文会已经走火入魔,仇恨蒙蔽了他的双眼。
事业的失败,钱财的亏空,人们的否定,让他的内心萌发出恶意的种子,最终自食其果。
那么,没有及时阻止暴行的宾馆服务员,有没有错呢?
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她的做法堪称范本,如果强行进门、见义勇为,可能自己也会遇害。
等到危险消除时,她马上报警,既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又及时给警方提供了线索,算是间接挽救了腊洞屯的村民。
试想一下,如果警方晚到一步,腊洞屯的村民们会遭遇什么呢?
好在警方没有忽略那100多片碎纸屑,也在最紧张危机的关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